1. 《孙子兵法》开篇便强调战争的重要性,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______________,不可不察也”。
2. 关于用兵的本质,《孙子兵法》提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______________”。
3. 为达成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孙子兵法》主张“攻其无备,______________”,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关键策略之一。
4. 战前谋划对战争胜负至关重要,《孙子兵法》中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______________”的论述。
5. 针对战争持续时间的问题,《孙子兵法》指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______________,则国用不足”。
6. 在战争目标的追求上,《孙子兵法》倡导“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______________,破军次之”。
7. 关于最高明的作战境界,《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______________”。
8. 在不同作战手段的优先级上,《孙子兵法》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______________,其下攻城”。
9. 善用兵者追求以最小代价取胜,《孙子兵法》中有“屈人之兵而非战也,______________,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的表述。
10. 关于战场形势的变化,《孙子兵法》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______________,谓之神”来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11. 掌握战场主动权是作战的关键,《孙子兵法》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______________”。
12. 为避免陷入被动,《孙子兵法》主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______________”。
13. 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孙子兵法》要求将领“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______________,故可与之俱死”。
14. 同时,将领也要注重对士兵的管理,《孙子兵法》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______________”。
15.关于君主对军队的干预,《孙子兵法》警示“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______________,是谓惑军”。
16. 行军作战需重视地理环境,《孙子兵法》中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______________,不能得地利”的提醒。
17. 情报获取对战争至关重要,《孙子兵法》强调“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______________”。
18.在用间的种类与运用上,《孙子兵法》提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______________,不仁之至也”。
19.关于判断战争胜负的因素,《孙子兵法》指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______________,五曰法”。
20. 在“道”的内涵阐释上,《孙子兵法》认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______________”。
21.针对作战中的兵力运用,《孙子兵法》提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______________,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22.关于军队的气势与状态,《孙子兵法》中有“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______________,此治气者也”的论述。
23.作战中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孙子兵法》主张“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______________,此治力者也”。
24. 为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孙子兵法》提出“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______________”。
25.关于战争中的风险规避,《孙子兵法》强调“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______________,非危不战”。
26. 在将领应具备的素养方面,《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______________也”。
27.针对作战中的虚实运用,《孙子兵法》提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______________。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28.关于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中有“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______________,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表述。
29. 为达成突然袭击的效果,《孙子兵法》主张“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______________”。
30.最后,《孙子兵法》总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______________,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答案
1. 存亡之道
2. 用而示之不用
3. 出其不意
4. 得算少也
5. 攻城则力屈
6. 全旅为上
7. 善之善者也
8. 其次伐兵
9.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10.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11. 利之也
12. 饱能饥之
13. 视卒如爱子
14. 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15.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政
16. 不用向导者
17. 事莫密于间
18. 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
19. 四曰将
20. 而不畏危
21. 敌则能战之
22. 击其惰归
23. 以饱待饥
24. 以卒待之
25. 非得不用
26. 严
27. 避实而击虚
28. 无所不备
29. 行于无人之地也
30. 以虞待不虞者胜
解析
1.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开篇即点明战争对国家的重大意义,“死生之地”强调战争关乎军民生死,“存亡之道”则指出战争决定国家存亡,二者结合凸显对战争需谨慎对待的态度,是《孙子兵法》战争观的核心起点。
2.“兵者,诡道也”是《孙子兵法》对用兵本质的核心界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是“诡道”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隐藏真实实力与意图,迷惑敌人,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谋略智慧。
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诡道”策略的重要目标,强调在敌人没有防备、意料之外的时间和地点发起攻击,利用敌人的疏忽与意外,最大化作战效果,是历代军事家常用的取胜关键,体现了对战场时机的精准把握。
4.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庙算”指战前在宗庙中进行的战略谋划,通过对比“得算多”与“得算少”对胜负的影响,强调战前充分谋划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凸显了《孙子兵法》对战略规划的重视。
5.句子指出战争若追求胜利却久拖不决,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受挫,进而造成国家财政困难,体现《孙子兵法》“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反对长期战争对国家实力的消耗,反映了对战争与国家资源关系的深刻认知。
6.此句构建了《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层级体系,从“全国”“全军”到“全旅”,均以“完整获取”为最优目标,“破国”“破军”等则为次优选择,核心是追求以最小破坏达成战争目的,展现了对战争效益的理性考量。
7.“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最高境界,强调不通过直接交战便使敌人屈服,避免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以智取胜”而非“以力取胜”的高明策略。
8.此句明确了不同作战手段的优先级:最高级的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瓦解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策是攻打城池。这种排序体现了《孙子兵法》对谋略与外交的重视,反对盲目攻城造成的巨大损耗。
9.句子进一步阐释“全胜”思想,强调使敌人屈服不必依靠交战,夺取敌人城池不必依靠强攻,摧毁敌人国家不必依靠长期战争,核心是通过非暴力或低暴力手段达成目标,凸显《孙子兵法》对战争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10.以“水无常形”类比“兵无常势”,说明战场形势如同流水般不断变化,没有固定模式,而能根据敌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并取胜的,可称为“神”级将领,体现《孙子兵法》“因敌制胜”的核心作战指导思想。
11.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核心观点,“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则指出通过利益引诱,使敌人主动进入我方预设战场,从而将敌人置于被动地位,展现了通过策略调动敌人的军事智慧。
12.此句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延伸,“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指通过制造危害,阻止敌人到达关键地点;“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则通过消耗敌人精力、破坏敌人补给,削弱敌人实力,进一步巩固我方战场主动权。
13.句子体现《孙子兵法》中将领的“仁”道思想,要求将领像对待婴儿、爱子一样关爱士兵,通过情感联结获得士兵的信任与忠诚,使士兵愿意与将领共赴危难、同生共死,为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14.此句强调将领对士兵的管理需“恩威并施”,若只给予优厚待遇却不能指挥,只爱护士兵却不能约束,士兵混乱却不能整治,就如同“骄子”般难以驾驭,最终会导致军队失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严管与厚爱结合”的治军理念。
15.此句列举君主干预军队的危害:“縻军”指束缚军队行动,“惑军”指扰乱军队指挥(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通过明确君主不当干预的具体表现,强调军队指挥应保持独立性,体现《孙子兵法》对“将权”的重视。
16.句子指出行军作战需掌握地理环境知识,而“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进一步强调向导在获取地理优势中的关键作用,说明古代军事家对地形因素的重视,以及利用外部资源辅助作战的智慧。
17.“间”即间谍,此句从亲近程度、赏赐厚度、事务机密性三个方面,凸显间谍在军队中的特殊地位,强调情报获取对战争决策的重要性,体现《孙子兵法》对信息战的早期认知,是古代军事情报思想的重要体现。
18.句子通过计算战争的巨大成本(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对比“不知敌之情者”的行为,指出不重视情报、不利用间谍获取敌情,是极其不仁的做法,从战争成本角度进一步强调用间的必要性,强化了情报在战争中的核心价值。
19.“五事”是《孙子兵法》判断战争胜负的五大基本要素,“道”(民心向背)、“天”(天时)、“地”(地利)、“将”(将领素养)、“法”(军队制度),此句通过明确“五事”内容,构建了《孙子兵法》战略评估的基本框架,为战前决策提供依据。
20.此句阐释“五事”中“道”的内涵,强调“道”的核心是使民众与君主意志一致,形成上下同心的局面,这样民众才会愿意与君主共生死、不违背君主意愿,体现《孙子兵法》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的重视,是其民本思想在军事领域的体现。
21.此句提出根据兵力对比采取不同作战策略的原则:兵力十倍于敌则包围,五倍于敌则进攻,两倍于敌则分割,兵力相当则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则撤退,实力弱于敌人则回避,体现《孙子兵法》“量力而行”“灵活应变”的作战智慧,反对盲目冒进。
22.“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描述了军队士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则提出相应的作战策略:避开敌人初战时的旺盛士气,在敌人士气低落、疲惫回撤时发起攻击,体现《孙子兵法》对“治气”(掌控士气)的重视,是利用士气变化取胜的经典策略。
23.此句从“治心”(掌控军心)、“治力”(掌控战斗力)两个方面提出作战原则:以自身的严整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身的镇静对待敌人的躁动,是“治心”;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是“治力”,通过对比双方状态,寻找取胜之机,体现了对战场态势的细致把控。
24.“形之”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予之”指给予小利引诱敌人,“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则指用利益调动敌人后,埋伏重兵等待敌人进入圈套,完整展现了“诱敌深入”“设伏歼敌”的作战流程,是《孙子兵法》“动敌”策略的具体应用。
25.此句强调战争胜利后需巩固成果,若“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会有凶险(“费留”),并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没有利益不行动,没有把握不用兵,不到危急不作战,体现《孙子兵法》“慎战”“务实”的战争观,反对无意义的军事行动。
26.“智、信、仁、勇、严”是《孙子兵法》提出的将领“五德”,“智”指智谋,“信”指诚信,“仁”指仁爱,“勇”指勇敢,“严”指严明,这五大素养共同构成古代优秀将领的标准,体现了《孙子兵法》对将领综合能力的全面要求。
27.以“水避高趋下”类比“兵避实击虚”,说明军队作战应像流水避开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避开敌人的实力强劲之处,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则进一步强调作战需根据敌人情况灵活调整,体现《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核心作战思想。
28.此句通过“备前则后寡”等现象,指出军队防御的局限性:全面防御会导致处处兵力薄弱,强调作战中应集中兵力于关键方向,避免“无所不备”造成的被动局面,体现《孙子兵法》“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思想。
29.“出其所不趋”指出兵到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趋其所不意”指行动出乎敌人意料,“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则解释了长途行军而不疲惫的原因:行进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区域,体现了《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策略,旨在通过绕开敌人防线,达成战略突袭效果。
30.“知胜五法”是《孙子兵法》总结的判断战争胜利的五种方法,涵盖对战争可行性的判断、兵力运用的认知、上下同心的状态、以有备对无备的准备、将领能力与君主信任的配合,全面覆盖了战略、战术、民心、准备、指挥等多个维度,是《孙子兵法》对“知胜之道”的系统总结。
大圣配资-散户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