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产褥期内(产后6~8周),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特殊情况: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病因病机>
产后生理状态: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病机>。
<产后发热的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
3.检查
1)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彩色多普勒、 CT、磁共振等检测,能对感染形成的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和定性。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急症处理>
1.支持疗法(调节水,电解质紊乱)。
2.热入营血:清营汤加味→热、烦、绛、斑。
3.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开窍)。
4.热深厥脱: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或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配合西医治疗,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及时处理伤口。
<产后发热的病证鉴别>
乳痈发热VS产后发热:乳痈发热,发热并伴有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
<辨证论治>
趣味串记:姐,五十八斤,逃生(网络引用)
产后发热证多端,邪毒五味失笑散。
外感风热服银翘,荆穗四物治风寒。
邪入少阳小柴胡,清暑益气暑湿染。
产后血瘀用生化,血虚和营八珍汤。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加减→高热寒战,恶露色紫黯如败酱,气臭秽+脉数有力【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1-变>若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暗】,苔黄而燥,脉弦数者,此乃【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如有盆腔脓肿,则要切开引流;胎盘残留宫腔者,在抗炎下清宫。
<2>血虚证→【25新】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减(去川芎,加黄芪)→产后低热不退,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腹痛绵绵,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脉虚微数。
八珍汤=四君子汤(参苓术草)+四物汤(芎归地芍)
<3>外感证→ 【25新】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防四物汤加苏叶(<笔>无苏叶)→产后恶寒发热(表证)、(苔薄白脉浮紧<笔>)脉浮。
荆防四物汤=荆芥、防风+四物汤
若【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
若【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加味】
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外感暑热,气津两伤】。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4>血瘀证→【25新】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减(丹参、牡丹皮、益母草)(<笔>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寒热时作,色暗有块、舌紫暗有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大圣配资-散户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